2017-11-09

聖人面對己過

  聖人是人,只要是人,就會犯錯,亦會有思慮不周之處。
  聖人之異於常人之者,在於聖人面對錯誤的態度,亦在於面對提醒自己錯誤者的態度。
  孔子謂顏回有不二過之德,孟子說子路有聞過則喜之量。中庸亦載舜有好察邇言之嘉行。由此可知聖賢皆樂於知自身之過,而善改之。
  就如孔子之聖德,亦有武城割雞焉用牛刀之失言,亦有於衛國見南子之行。於武城,子游直言其孔子失言之誤,而孔子坦承其非而不諱。於見南子之行,子路不悅,孔子亦當下表白其心,而立天厭之天厭之之矢言。子游、子路是誰?孔子弟子。因子游之糾正、子路之不悅,孔子就當下坦然表白,此聖人之坦誠如是。
  至於當孔子有道其不行,不如乘桴浮于海之時,願跟從在側者,是子路之言。何以是子路而非至愛弟子顏回?乃因子路能直言孔子之非,敢於與孔子諍言。而顏回,縱孔子與其言終日,亦不違如愚,故孔子有顏回非助我者也之嘆。由此可見,聖人愛知其過,對於能言其過者,更愛之。
  乃至後世,唐太宗有魏徵之敢於諫言,方有大唐之盛世。然能如唐太宗者,悠悠千年,能有幾人?縱有唐太宗之賢明,亦幾欲殺魏徵而後快。是以自古忠正敢諫之官,多死於帝皇之手,皆因在上位者,不能善訥良言,不能坦承其過而已。故孔子一再言曰︰君子反求諸己。所以者何?只因君子之過,如日月之蝕,人皆見之。而上位者,一言一行,何逃於眾目之睽睽?欲文過飾非,可乎?是以大學有︰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,人之視己,如見其肺肝然之警語,不亦字字千金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誰當繼承人——趙簡子的選擇

  同樣是繼承人的問題,晉國趙家的處理方式就和智家有所不同。  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可以考慮立為繼承人,大兒子伯魯,和小兒子無恤。應該說,兩人的條件都不相上下,所以趙簡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。經過幾番思量,終於趙簡子做了一個決定︰考驗,誰通過考驗就選誰。   趙簡子把兩個兒子找來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