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11-18

誰當繼承人——智宣子糊塗了

  繼承人的問題,一直是國家、組織、團隊的大問題。繼承人的適當於否,在在影響著未來的興衰,因此自古以來,歷朝歷代,各個皇帝國君,都為這個問題費盡心思。
  在資治通鑑中,第一個選繼承人的案例,就是晉國智家智宣子選繼承人的事件,同時也藉此說明韓趙魏三家為何能滅掉勢力最強的智家,進而瓜分晉國的原因。
  晉國末年,國家政權落到了智、韓、趙、魏四家手中,四家中尤以智家最為強盛。
  當時智家的家主,叫做智宣子,準備要確立自己的繼承人。在他心裡面早有個人選,智瑤。選智瑤有幾個原因︰第一,智瑤是嫡子,按周朝的慣例,繼承人一般是正室的長子。第二、智瑤才貌兩全,按《國語.晉語》中記載,智瑤有五方面的強項,是其他兒子沒有的︰1、美鬢長大,就是長相好看;2、射御足力,就是武藝好,騎馬射箭樣樣行;3、伎藝畢給,就是才藝方面有才華;4、巧文辯惠,口才也好,能文善道;5、強毅果敢,有勇氣,能擔當,做事絕不馬處。第三、其實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智宣子喜歡。
  智宣子想要立智瑤為繼承人的心意,被一個叫智果的人知道了,就勸智宣子說,立智瑤不如立智宵。智宵,也是智宣子的兒子。為什麼智瑤不如智宵更適合當繼承人?因為智瑤有一個缺點︰不仁。智瑤雖然有五個長處,但因為他不仁,這些長處反成為他的缺點,萬一智瑤做出什麼不對的事,誰也制止不了他,到時智家必定會亡在他手上。
  智宣子怎麼看待智果的建議呢?資治通鑑只是寫了兩字︰弗聽。但在《國語》中,有更俱體的記載。智宣子說,智瑤不仁,智宵也一樣不仁,沒有差別。智果就和智宣子分析,智宵的不仁,和智瑤的不仁,是不一樣的。智宵不仁,是在表面的;但智瑤的不仁,卻是不仁在心裡的,你表面可能看不出來,這樣的才更可怕。結果智宣子不聽,最終還是立了智瑤。智果呢,離開了,不止離開,連自己的姓氏都換掉,改姓輔。後來,智家由極強走向毀滅,果真就是智瑤一手造成的。詳細經過,資治通鑑後面有交待。
原文︰
《國語》︰
智宣子將以瑤為後,智果曰:「不如宵也。」宣子曰:「宵也佷。」對曰:「宵之佷在面,瑤之佷在心。心佷敗國,面佷不害。瑤之賢于人者五,其不逮者一也。美鬢長大則賢,射御足力則賢,伎藝畢給則賢,巧文辯惠則賢,強毅果敢則賢。如是而甚不仁。以其五賢陵人,而以不仁行之,其誰能待之?若果立瑤也,智宗必滅。」弗聽。智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。及智氏之亡也,唯輔果在。


  智宣子為什麼不接受智果的建議?有幾個可能性︰
  第一、智果說話不中聽,太直接了,所以智宣子聽不進去。尤其說如果立智瑤,智家必亡這樣的重話,在心理上,智宣子肯定是抗拒的。對上位者而言,直言不諱一向都是最不中聽的話,他會覺得這些話傷害了自己的立場、面子,所以即使再對,一般也不予接納。像智果這樣明著反對立智瑤,還提出警告,給智宣子的感覺,就是在污辱他的智商,他怎接受得了?所以智果沒有用對方式勸諫,是智果的錯誤。反觀智宣子,身為上位者,對下屬的直言沒有體察,沒有真正去理解下屬的反對原因,而被情緒遮蔽了眼睛,也是有錯誤的。越在高位,越需要接納、包容各種不同的聲音,從各種中聽,或不中聽的話語中,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。所以在《中庸》,孔子形容舜帝的大智,在「舜好問而好察邇言,隱惡而揚善,執其兩端,用其中于民。」
  第二、智宣子對智瑤有所偏愛,所以他容不得智果說智瑤的不好。人對自己喜歡的就會有維護心理,《大學》所謂「故好而知其惡,惡而知其美者,天下鮮矣!故諺有之曰:人莫知其子之惡,莫知其苗之碩。」一個上位者,要很清楚每個人的優缺,再喜歡的,也要知道他的不足在什麼地方,不能擔當什麼職責;再討厭的,也要知道他有什麼優勢,可以成就什麼事務。在關鍵決策中,不能因為自己的偏愛,而用錯了人。這是一件非常非常難的事,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偏愛,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,這門功課沒有做好,面對的後果都很嚴重。
  第三、智宣子失察,他認為智果是中傷智瑤。如果像智果所說,智宵的不仁是在表面,智瑤的不仁卻是在心裡,那麼智宣子只看到智宵不仁,而沒發現智瑤的不仁。既然如此,智果說智瑤的不仁比智宵嚴重,就是一種惡意毀謗,不接受智果說的話,也是正常的反應。在《孟子》裡有一句話︰「左右皆曰賢,未可也;諸大夫皆曰賢,未可也;國人皆曰賢,然後察之;見賢焉,然後用之。」一個上位者要選拔賢才,不是依個人的喜好,而是要一層層的詢問,從身邊人,到最基層的人,大家都說好,都認可,這樣才是好,否則就不可用。智果,算是智宣子的親人吧,既然說智瑤不仁,至少智宣子也應該去觀察一下,或者再多看看其他人怎麼評論智瑤,而不是主觀的認為智果是惡意中傷。
  第四,事實上,智瑤的確比智宵有才,不論武藝、口才、膽魄,各方面智瑤都比智宵勝出,沒有理由不選智瑤而選智宵。換到現代而言,智瑤怎麼看都是一個優秀人才,沒有理由放著智瑤不要而要樣樣都輸一截的智宵。但智果有一個很重要的論點︰「以其五賢陵人,而以不仁行之,其誰能待之?」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︰有能力的人做惡起來,比沒有能力的人做惡更嚴重。沒有能力的人,再惡也有限,不是不要,是做不到,能力不足。如果是選下屬,如果他做惡,至少在職位上,在制度上,還是有辦法可以制著他,但是智宣子現在是選國君的繼承人,將來就是國君,他要做惡,誰能制得了他?地位、法律,都是他說了算,加上又有能力,做起惡來,就不是一般的小惡了。所以越高崗位的人員選拔,心性比能力更重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誰當繼承人——趙簡子的選擇

  同樣是繼承人的問題,晉國趙家的處理方式就和智家有所不同。  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可以考慮立為繼承人,大兒子伯魯,和小兒子無恤。應該說,兩人的條件都不相上下,所以趙簡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。經過幾番思量,終於趙簡子做了一個決定︰考驗,誰通過考驗就選誰。   趙簡子把兩個兒子找來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