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11-22

誰當繼承人——趙簡子的選擇

  同樣是繼承人的問題,晉國趙家的處理方式就和智家有所不同。
 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可以考慮立為繼承人,大兒子伯魯,和小兒子無恤。應該說,兩人的條件都不相上下,所以趙簡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。經過幾番思量,終於趙簡子做了一個決定︰考驗,誰通過考驗就選誰。
  趙簡子把兩個兒子找來,各交給他們一份竹簡(以我們現代的話,就是書),簡上,是書有對兩人訓誡的話,並告訴他們說,你們要好好記著,不要遺忘了。然後這事情就擱著了。  
  三年之後,一天,趙簡子突然問他們竹簡上的內容。這時兩個兒子的差異就出來了。資治通鑑上說︰伯魯不能舉其辭,求其簡,已失之矣。伯魯把這事全忘了,別說竹簡的內容,連竹簡放哪兒都不知道了。反觀無恤,不只是內容記得非常熟,還把那竹簡隨身帶著。資治通鑑的記載是︰誦其辭甚習,求其簡,出諸袖中而奏之。於是,趙簡子就認為無恤比伯魯好,立了無恤當繼承者。

  單憑這麼一件事,就認定無恤比伯魯更適合當繼承者,很多後來的人對此抱著資疑的態度,趙簡子會不會太主觀了?就是當時的人也有人對立無恤而不立伯魯有意見,因為依傳統,就應該立嫡長子的伯魯,可是趙簡子還是毅然堅持立無恤。
  也許當中還有很多其它因素,我們缺乏資料,無從考證,但資治通鑑上卻是記載了這一項,並拿來教育以後的皇帝,可見這當中有它的學習的價值。
  第一、在繼承人的選擇上,趙簡子突破了傳統,立幼不立長,立適合的,而不是只按傳統辦事。在實行上,趙簡子本身就必須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。任何事只要與習慣不同,就必然會有人反對,甚至會結成輿論勢力,來抗拒新的做法。所以,趙簡子在這件事上,展示了他當領導人的承擔魄力。
  第二、趙簡子沒有主觀的偏愛。若與之前的智宣子立繼承人的案例相比,趙簡子顯得理性得多。我們無法真正了解,趙簡子是不是真的對兩人沒有偏愛傾向,但至少,在最後的決策上,他的確是依兩人的表現差異做為選擇的依據,這顯得客觀多了。
  第三、趙簡子利用了時間來做考驗。一件事情,我們在當下必然會記得,經過一年半載,可能也還會有印象。但是經過了三年,如果不是真正把它放在心裡,當作一件很重要的事來看待,能夠記起來的機率是很小的,除非他的記憶力非常好。可是以無恤的表現來看,他不是以記憶力取勝,他是珍而重之的隨身帶著。我們換一個立場來考量,如果我們是趙簡子,同一件事交待給了兩個兒子,三年之後,這個兒子還這樣牢牢的記著,真的做到當初交待的︰好好記著,不要遺忘了。我們會如何評價這樣的表現?會對這個兒子有什麼想法?《論語》上有一句︰「父在觀其志,父沒觀其行,三年無改於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」更何況現在父親還健在,伯魯就全忘了,趙簡子又會如何想?
  第四、竹簡的內容。資治通鑑上有明確的記載︰訓誡之辭,就是對兩個兒子非常重要的教訓。結果三年之後,伯魯竟然不當一回事,全給忘了,連記載著話語的竹簡都弄丟了,趙簡子還敢把國家交給他嗎?對父親這麼珍重交待的訓誡都可以如此輕率,可以看出伯魯這個人的個性如何了。
  立繼承人,是一件大事,很多事情是要經過深思熟慮,資治通鑑這裡記載這件事,我們可以用另一個形容詞來描述,就是態度。對上司、長輩交待的事,尤其是關係著個人立身處事的訓誡之語,是以一個什麼態度來對待?所以,無恤之所以能被選為繼承人,是因為無恤的態度是慎重的。把一個國家領導傳承這麼重要的事,交給無恤,至少會比交給伯魯安心吧?

原文︰
趙簡子之子,長曰伯魯,幼曰無恤。將置後,不知所立,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,以授二子曰:「謹識之!」三年而問之,伯魯不能舉其辭;求其簡,已失之矣。問無恤,誦其辭甚習;求其簡,出諸袖中而奏之。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,立以為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誰當繼承人——趙簡子的選擇

  同樣是繼承人的問題,晉國趙家的處理方式就和智家有所不同。  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可以考慮立為繼承人,大兒子伯魯,和小兒子無恤。應該說,兩人的條件都不相上下,所以趙簡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。經過幾番思量,終於趙簡子做了一個決定︰考驗,誰通過考驗就選誰。   趙簡子把兩個兒子找來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