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樣是繼承人的問題,晉國趙家的處理方式就和智家有所不同。
 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可以考慮立為繼承人,大兒子伯魯,和小兒子無恤。應該說,兩人的條件都不相上下,所以趙簡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。經過幾番思量,終於趙簡子做了一個決定︰考驗,誰通過考驗就選誰。
  趙簡子把兩個兒子找來,各交給他們一份竹簡(以我們現代的話,就是書),簡上,是書有對兩人訓誡的話,並告訴他們說,你們要好好記著,不要遺忘了。然後這事情就擱著了。  
  三年之後,一天,趙簡子突然問他們竹簡上的內容。這時兩個兒子的差異就出來了。資治通鑑上說︰伯魯不能舉其辭,求其簡,已失之矣。伯魯把這事全忘了,別說竹簡的內容,連竹簡放哪兒都不知道了。反觀無恤,不只是內容記得非常熟,還把那竹簡隨身帶著。資治通鑑的記載是︰誦其辭甚習,求其簡,出諸袖中而奏之。於是,趙簡子就認為無恤比伯魯好,立了無恤當繼承者。
  單憑這麼一件事,就認定無恤比伯魯更適合當繼承者,很多後來的人對此抱著資疑的態度,趙簡子會不會太主觀了?就是當時的人也有人對立無恤而不立伯魯有意見,因為依傳統,就應該立嫡長子的伯魯,可是趙簡子還是毅然堅持立無恤。
  也許當中還有很多其它因素,我們缺乏資料,無從考證,但資治通鑑上卻是記載了這一項,並拿來教育以後的皇帝,可見這當中有它的學習的價值。
  第一、在繼承人的選擇上,趙簡子突破了傳統,立幼不立長,立適合的,而不是只按傳統辦事。在實行上,趙簡子本身就必須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。任何事只要與習慣不同,就必然會有人反對,甚至會結成輿論勢力,來抗拒新的做法。所以,趙簡子在這件事上,展示了他當領導人的承擔魄力。
  第二、趙簡子沒有主觀的偏愛。若與之前的智宣子立繼承人的案例相比,趙簡子顯得理性得多。我們無法真正了解,趙簡子是不是真的對兩人沒有偏愛傾向,但至少,在最後的決策上,他的確是依兩人的表現差異做為選擇的依據,這顯得客觀多了。
  第三、趙簡子利用了時間來做考驗。一件事情,我們在當下必然會記得,經過一年半載,可能也還會有印象。但是經過了三年,如果不是真正把它放在心裡,當作一件很重要的事來看待,能夠記起來的機率是很小的,除非他的記憶力非常好。可是以無恤的表現來看,他不是以記憶力取勝,他是珍而重之的隨身帶著。我們換一個立場來考量,如果我們是趙簡子,同一件事交待給了兩個兒子,三年之後,這個兒子還這樣牢牢的記著,真的做到當初交待的︰好好記著,不要遺忘了。我們會如何評價這樣的表現?會對這個兒子有什麼想法?《論語》上有一句︰「父在觀其志,父沒觀其行,三年無改於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」更何況現在父親還健在,伯魯就全忘了,趙簡子又會如何想?
  第四、竹簡的內容。資治通鑑上有明確的記載︰訓誡之辭,就是對兩個兒子非常重要的教訓。結果三年之後,伯魯竟然不當一回事,全給忘了,連記載著話語的竹簡都弄丟了,趙簡子還敢把國家交給他嗎?對父親這麼珍重交待的訓誡都可以如此輕率,可以看出伯魯這個人的個性如何了。
  立繼承人,是一件大事,很多事情是要經過深思熟慮,資治通鑑這裡記載這件事,我們可以用另一個形容詞來描述,就是態度。對上司、長輩交待的事,尤其是關係著個人立身處事的訓誡之語,是以一個什麼態度來對待?所以,無恤之所以能被選為繼承人,是因為無恤的態度是慎重的。把一個國家領導傳承這麼重要的事,交給無恤,至少會比交給伯魯安心吧?
原文︰
趙簡子之子,長曰伯魯,幼曰無恤。將置後,不知所立,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,以授二子曰:「謹識之!」三年而問之,伯魯不能舉其辭;求其簡,已失之矣。問無恤,誦其辭甚習;求其簡,出諸袖中而奏之。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,立以為後。
經史感悟筆記
讀古人經歷,開未來智慧。
2017-11-22
2017-11-18
誰當繼承人——智宣子糊塗了
  繼承人的問題,一直是國家、組織、團隊的大問題。繼承人的適當於否,在在影響著未來的興衰,因此自古以來,歷朝歷代,各個皇帝國君,都為這個問題費盡心思。
在資治通鑑中,第一個選繼承人的案例,就是晉國智家智宣子選繼承人的事件,同時也藉此說明韓趙魏三家為何能滅掉勢力最強的智家,進而瓜分晉國的原因。
晉國末年,國家政權落到了智、韓、趙、魏四家手中,四家中尤以智家最為強盛。
當時智家的家主,叫做智宣子,準備要確立自己的繼承人。在他心裡面早有個人選,智瑤。選智瑤有幾個原因︰第一,智瑤是嫡子,按周朝的慣例,繼承人一般是正室的長子。第二、智瑤才貌兩全,按《國語.晉語》中記載,智瑤有五方面的強項,是其他兒子沒有的︰1、美鬢長大,就是長相好看;2、射御足力,就是武藝好,騎馬射箭樣樣行;3、伎藝畢給,就是才藝方面有才華;4、巧文辯惠,口才也好,能文善道;5、強毅果敢,有勇氣,能擔當,做事絕不馬處。第三、其實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智宣子喜歡。
智宣子想要立智瑤為繼承人的心意,被一個叫智果的人知道了,就勸智宣子說,立智瑤不如立智宵。智宵,也是智宣子的兒子。為什麼智瑤不如智宵更適合當繼承人?因為智瑤有一個缺點︰不仁。智瑤雖然有五個長處,但因為他不仁,這些長處反成為他的缺點,萬一智瑤做出什麼不對的事,誰也制止不了他,到時智家必定會亡在他手上。
智宣子怎麼看待智果的建議呢?資治通鑑只是寫了兩字︰弗聽。但在《國語》中,有更俱體的記載。智宣子說,智瑤不仁,智宵也一樣不仁,沒有差別。智果就和智宣子分析,智宵的不仁,和智瑤的不仁,是不一樣的。智宵不仁,是在表面的;但智瑤的不仁,卻是不仁在心裡的,你表面可能看不出來,這樣的才更可怕。結果智宣子不聽,最終還是立了智瑤。智果呢,離開了,不止離開,連自己的姓氏都換掉,改姓輔。後來,智家由極強走向毀滅,果真就是智瑤一手造成的。詳細經過,資治通鑑後面有交待。
原文︰
《國語》︰
智宣子將以瑤為後,智果曰:「不如宵也。」宣子曰:「宵也佷。」對曰:「宵之佷在面,瑤之佷在心。心佷敗國,面佷不害。瑤之賢于人者五,其不逮者一也。美鬢長大則賢,射御足力則賢,伎藝畢給則賢,巧文辯惠則賢,強毅果敢則賢。如是而甚不仁。以其五賢陵人,而以不仁行之,其誰能待之?若果立瑤也,智宗必滅。」弗聽。智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。及智氏之亡也,唯輔果在。
智宣子為什麼不接受智果的建議?有幾個可能性︰
第一、智果說話不中聽,太直接了,所以智宣子聽不進去。尤其說如果立智瑤,智家必亡這樣的重話,在心理上,智宣子肯定是抗拒的。對上位者而言,直言不諱一向都是最不中聽的話,他會覺得這些話傷害了自己的立場、面子,所以即使再對,一般也不予接納。像智果這樣明著反對立智瑤,還提出警告,給智宣子的感覺,就是在污辱他的智商,他怎接受得了?所以智果沒有用對方式勸諫,是智果的錯誤。反觀智宣子,身為上位者,對下屬的直言沒有體察,沒有真正去理解下屬的反對原因,而被情緒遮蔽了眼睛,也是有錯誤的。越在高位,越需要接納、包容各種不同的聲音,從各種中聽,或不中聽的話語中,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。所以在《中庸》,孔子形容舜帝的大智,在「舜好問而好察邇言,隱惡而揚善,執其兩端,用其中于民。」
第二、智宣子對智瑤有所偏愛,所以他容不得智果說智瑤的不好。人對自己喜歡的就會有維護心理,《大學》所謂「故好而知其惡,惡而知其美者,天下鮮矣!故諺有之曰:人莫知其子之惡,莫知其苗之碩。」一個上位者,要很清楚每個人的優缺,再喜歡的,也要知道他的不足在什麼地方,不能擔當什麼職責;再討厭的,也要知道他有什麼優勢,可以成就什麼事務。在關鍵決策中,不能因為自己的偏愛,而用錯了人。這是一件非常非常難的事,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偏愛,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,這門功課沒有做好,面對的後果都很嚴重。
第三、智宣子失察,他認為智果是中傷智瑤。如果像智果所說,智宵的不仁是在表面,智瑤的不仁卻是在心裡,那麼智宣子只看到智宵不仁,而沒發現智瑤的不仁。既然如此,智果說智瑤的不仁比智宵嚴重,就是一種惡意毀謗,不接受智果說的話,也是正常的反應。在《孟子》裡有一句話︰「左右皆曰賢,未可也;諸大夫皆曰賢,未可也;國人皆曰賢,然後察之;見賢焉,然後用之。」一個上位者要選拔賢才,不是依個人的喜好,而是要一層層的詢問,從身邊人,到最基層的人,大家都說好,都認可,這樣才是好,否則就不可用。智果,算是智宣子的親人吧,既然說智瑤不仁,至少智宣子也應該去觀察一下,或者再多看看其他人怎麼評論智瑤,而不是主觀的認為智果是惡意中傷。
第四,事實上,智瑤的確比智宵有才,不論武藝、口才、膽魄,各方面智瑤都比智宵勝出,沒有理由不選智瑤而選智宵。換到現代而言,智瑤怎麼看都是一個優秀人才,沒有理由放著智瑤不要而要樣樣都輸一截的智宵。但智果有一個很重要的論點︰「以其五賢陵人,而以不仁行之,其誰能待之?」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︰有能力的人做惡起來,比沒有能力的人做惡更嚴重。沒有能力的人,再惡也有限,不是不要,是做不到,能力不足。如果是選下屬,如果他做惡,至少在職位上,在制度上,還是有辦法可以制著他,但是智宣子現在是選國君的繼承人,將來就是國君,他要做惡,誰能制得了他?地位、法律,都是他說了算,加上又有能力,做起惡來,就不是一般的小惡了。所以越高崗位的人員選拔,心性比能力更重要。
在資治通鑑中,第一個選繼承人的案例,就是晉國智家智宣子選繼承人的事件,同時也藉此說明韓趙魏三家為何能滅掉勢力最強的智家,進而瓜分晉國的原因。
晉國末年,國家政權落到了智、韓、趙、魏四家手中,四家中尤以智家最為強盛。
當時智家的家主,叫做智宣子,準備要確立自己的繼承人。在他心裡面早有個人選,智瑤。選智瑤有幾個原因︰第一,智瑤是嫡子,按周朝的慣例,繼承人一般是正室的長子。第二、智瑤才貌兩全,按《國語.晉語》中記載,智瑤有五方面的強項,是其他兒子沒有的︰1、美鬢長大,就是長相好看;2、射御足力,就是武藝好,騎馬射箭樣樣行;3、伎藝畢給,就是才藝方面有才華;4、巧文辯惠,口才也好,能文善道;5、強毅果敢,有勇氣,能擔當,做事絕不馬處。第三、其實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智宣子喜歡。
智宣子想要立智瑤為繼承人的心意,被一個叫智果的人知道了,就勸智宣子說,立智瑤不如立智宵。智宵,也是智宣子的兒子。為什麼智瑤不如智宵更適合當繼承人?因為智瑤有一個缺點︰不仁。智瑤雖然有五個長處,但因為他不仁,這些長處反成為他的缺點,萬一智瑤做出什麼不對的事,誰也制止不了他,到時智家必定會亡在他手上。
智宣子怎麼看待智果的建議呢?資治通鑑只是寫了兩字︰弗聽。但在《國語》中,有更俱體的記載。智宣子說,智瑤不仁,智宵也一樣不仁,沒有差別。智果就和智宣子分析,智宵的不仁,和智瑤的不仁,是不一樣的。智宵不仁,是在表面的;但智瑤的不仁,卻是不仁在心裡的,你表面可能看不出來,這樣的才更可怕。結果智宣子不聽,最終還是立了智瑤。智果呢,離開了,不止離開,連自己的姓氏都換掉,改姓輔。後來,智家由極強走向毀滅,果真就是智瑤一手造成的。詳細經過,資治通鑑後面有交待。
原文︰
《國語》︰
智宣子將以瑤為後,智果曰:「不如宵也。」宣子曰:「宵也佷。」對曰:「宵之佷在面,瑤之佷在心。心佷敗國,面佷不害。瑤之賢于人者五,其不逮者一也。美鬢長大則賢,射御足力則賢,伎藝畢給則賢,巧文辯惠則賢,強毅果敢則賢。如是而甚不仁。以其五賢陵人,而以不仁行之,其誰能待之?若果立瑤也,智宗必滅。」弗聽。智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。及智氏之亡也,唯輔果在。
智宣子為什麼不接受智果的建議?有幾個可能性︰
第一、智果說話不中聽,太直接了,所以智宣子聽不進去。尤其說如果立智瑤,智家必亡這樣的重話,在心理上,智宣子肯定是抗拒的。對上位者而言,直言不諱一向都是最不中聽的話,他會覺得這些話傷害了自己的立場、面子,所以即使再對,一般也不予接納。像智果這樣明著反對立智瑤,還提出警告,給智宣子的感覺,就是在污辱他的智商,他怎接受得了?所以智果沒有用對方式勸諫,是智果的錯誤。反觀智宣子,身為上位者,對下屬的直言沒有體察,沒有真正去理解下屬的反對原因,而被情緒遮蔽了眼睛,也是有錯誤的。越在高位,越需要接納、包容各種不同的聲音,從各種中聽,或不中聽的話語中,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。所以在《中庸》,孔子形容舜帝的大智,在「舜好問而好察邇言,隱惡而揚善,執其兩端,用其中于民。」
第二、智宣子對智瑤有所偏愛,所以他容不得智果說智瑤的不好。人對自己喜歡的就會有維護心理,《大學》所謂「故好而知其惡,惡而知其美者,天下鮮矣!故諺有之曰:人莫知其子之惡,莫知其苗之碩。」一個上位者,要很清楚每個人的優缺,再喜歡的,也要知道他的不足在什麼地方,不能擔當什麼職責;再討厭的,也要知道他有什麼優勢,可以成就什麼事務。在關鍵決策中,不能因為自己的偏愛,而用錯了人。這是一件非常非常難的事,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偏愛,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,這門功課沒有做好,面對的後果都很嚴重。
第三、智宣子失察,他認為智果是中傷智瑤。如果像智果所說,智宵的不仁是在表面,智瑤的不仁卻是在心裡,那麼智宣子只看到智宵不仁,而沒發現智瑤的不仁。既然如此,智果說智瑤的不仁比智宵嚴重,就是一種惡意毀謗,不接受智果說的話,也是正常的反應。在《孟子》裡有一句話︰「左右皆曰賢,未可也;諸大夫皆曰賢,未可也;國人皆曰賢,然後察之;見賢焉,然後用之。」一個上位者要選拔賢才,不是依個人的喜好,而是要一層層的詢問,從身邊人,到最基層的人,大家都說好,都認可,這樣才是好,否則就不可用。智果,算是智宣子的親人吧,既然說智瑤不仁,至少智宣子也應該去觀察一下,或者再多看看其他人怎麼評論智瑤,而不是主觀的認為智果是惡意中傷。
第四,事實上,智瑤的確比智宵有才,不論武藝、口才、膽魄,各方面智瑤都比智宵勝出,沒有理由不選智瑤而選智宵。換到現代而言,智瑤怎麼看都是一個優秀人才,沒有理由放著智瑤不要而要樣樣都輸一截的智宵。但智果有一個很重要的論點︰「以其五賢陵人,而以不仁行之,其誰能待之?」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︰有能力的人做惡起來,比沒有能力的人做惡更嚴重。沒有能力的人,再惡也有限,不是不要,是做不到,能力不足。如果是選下屬,如果他做惡,至少在職位上,在制度上,還是有辦法可以制著他,但是智宣子現在是選國君的繼承人,將來就是國君,他要做惡,誰能制得了他?地位、法律,都是他說了算,加上又有能力,做起惡來,就不是一般的小惡了。所以越高崗位的人員選拔,心性比能力更重要。
2017-11-12
大亂的開始——自己破壞規矩
 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,始於周朝威烈王二十三年(西元前403年),終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(西元959年)。結束部份,因再往下寫就會牽涉及本朝始祖宋太祖,是非得失不好評說,只好寫到世宗顯德六年,這可以理解。然何以始於威烈王二十三年?
威烈王二十三年,周朝發生了一件大事,就是封賜了韓、趙、魏三家的家主為諸侯。而這三家之所以能為諸侯的原因,是因為他們滅了智家,瓜分了晉國(原本的諸侯)土地。這樣的理由成為諸侯,是不是有點荒謬?所以司馬光就以這一件中央政府的荒謬做法,作為資治通鑑的開始,而且在這件事的下面,寫了一篇很長的評語,重點就是︰君主,你別破壞規矩!
如果就以封賜的事來說,周威烈王是做得有點考慮欠周,但周威烈王既堪諡稱為威烈,基本上還算得上是個好皇帝,應該不是一個糊塗之人,怎麼會做這麼糊塗的事呢?
先說韓、趙、魏滅了智家一事。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?西元前453年。當時晉國被四大家族控制著,就是智、韓、趙、魏,晉國真正的諸侯,只是沒有權力,沒有立場的掛名國君。四大家族,又以智家最強,其餘三家只有乖乖聽話的份。西元前453年,三家聯手打敗了智家,分了智家的土地,成了晉國的實權者。這件事發生時,中央政府的君主是周威烈王的公公,周貞定王,所以和威烈王無關。
西元前434年,原晉國國君晉哀公死了,晉幽公繼位。韓趙魏三家進一步把晉國其它的土地也吞併了,只剩下兩個小小的地方︰絳、曲沃,留給晉幽公。從此,三家與晉國並列,所以通稱為三晉。這件事,周威烈王也一樣管不著,因為當時國君是他父親,他還沒上位。
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,原本瓜分晉國的三家家主都已相繼去世,在位的,都是他們的後人,而此時,距三家分智家的事件已相去50年之久,三家獨立也已31年。一個政權獨立運作30年,是個什麼概念?算是進入了穩定成熟期,已是一個不能輕易動搖的地位了。30年來,沒有人去質疑它們的合法性,沒有人挑戰它,也可以說,大家默認了。更進一步說,這30至50年間,周威烈王的兩位先人都沒有採取什麼行動,身為子孫輩的周威烈王,自然更不能,也更不會有意見了。
再說,周當時是個什麼環境?到周威烈王這一代,實際上只剩下一個城而已。偌大一片中原土地,在幾百年間,全分出去了。不說其它大國,就是當時韓、趙、魏的領地範圍,都比周大許多。周剩下的,就是一個虛名,一個叫做中央政府的虛名。沒有人會在意這個徒有虛名的中央政府的政令,因為大家手上都掌握住實質的地方政權、軍權、土地和糧食。
為什麼周威烈王即位二十三年後,才正式承認韓趙魏?歷史上沒有記錄,但看看東周的地圖,可以想像的到。一、東周那一個小小的土地,就在韓魏之間;二、東周的西邊是秦,秦在日益強盛;三,在南邊還有一個更大的楚國在虎視眈眈。這個只有虛名的中央政府需要什麼?一、保護,二、多一個朋友好過多一個敵人。而最不需要成本的作法,就是給這三個強搶來的政權一個名號——諸侯。我承認你,向你示好,我有難了,你總得幫幫我吧?這就是最直接的想法。況且,這個政權已超過30年了,有沒有這個名號,都無改於它存在的事實。所以,在滅亡與虛名之間,周威烈王只能選擇了拉攏三晉,保護自己的策略。
若易地而處,我們是不是也會做這樣的思考?對周威烈王而言,這也許是一個無可奈何之舉,畢竟,保留周室命脈、能活著,是最重要的。
結果,這一承認,卻造成了一個無法挽回的局面︰錯的,也可以變對的,只要你勢力夠大!從此,一切原本只敢想,不敢做的事,全都出現了,滅國、滅君、滅族……,變成光明正大的事。
我們用現代的話,看司馬光寫的評語︰
一、一個組織、政體,靠的是什麼?體系制度,古稱為禮。制度講求各人站在自己的崗位(古稱為名)上,做自己的本份(古稱為分),守著自己的分寸,就是規矩(古稱綱紀)。如果人人守崗位,就能長治久安。確保規矩被遵守,就是領導者的責任。
二、當初周幽王、周厲王,雖是暴君,各諸侯已專政,行政制度很多也已被破壞,但周朝還能繼續維持了幾百年。就是後來晉、楚、齊、秦日益坐大,季氏、田常、白公、智伯等人在各地專權,始終不敢放肆,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,更不是因為他們可憐這些上司,而是他們怕!怕自己破壞了最後的名份、規矩,惹來天下人按制度規矩來給予他討伐治罪,他們不願負此罵名,再怎麼說他們是理虧的一方。所以當時即使周室再衰微,但講話還是有一定的份量,就因為周天子這個立場,還是被公認的。只要一天這個制度沒有被破壞,大家就還得守著這一道規矩。
三、到了周威烈王封了三家為諸侯,就等於說︰沒關係,你們這些下屬,只要你們夠強大,你們可以取代你們的上司,我也承認你們。這等於說︰既然你周天子承認下屬能取代上司,那麼,我們諸侯也可以取代了你天子之位!而且,既然取代上司是可以的,我們平輩取代當然更沒問題!所以從此天下征戰不斷,因為這是間接被允許的!
四、其實,三晉雖強,強不過天下公理,強不過規矩制度。如果一開始,周貞定王、周威烈王等就按規矩制度處理三家分晉這件事,就沒有了後來韓趙魏強大至周必須委曲至承認這事。如果一開始周威烈王就看清楚規矩制度的力量,他就不會怕,就不會懼於秦楚之強,更不必向韓趙魏服軟。所以,司馬光的結語是︰非三晉破壞了這個制度,是天子你自己破壞的。
資治通鑑是寫給皇帝看的歷史教科書,教的就是一件事︰你怎麼當個領導,哪些事,是你不能犯的。而歷史教訓的第一條,就是︰你別自己破壞規矩!
自古以來,多少團體組織的分崩離析,追根究底,就是因為規矩制度不被遵守。而往往破壞制度的人,就是最上位者,因為在下位者,沒有這個能耐破壞制度,即使真的破壞了,也有一個上位者可以糾正他。可是,當一個上位者破壞制度,誰能夠去糾正?沒有!有更嚴重的,是上位者破壞制度,正好是下位者最好的庇護。你上位者都開了先例,我們只不過是循例辦事而已,有何不可?當領導者,能不謹慎嗎?你能隨便破例嗎?
原文︰
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,禮莫大於分,分莫大於名。何謂禮?紀綱是也。何謂分?君、臣是也。何謂名?公、侯、卿、大夫是也。
夫以四海之廣,兆民之衆,受制於一人,雖有絕倫之力,高世之智,莫不奔走而服役者,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!是故天子統三公,三公率諸侯,諸侯制卿大夫,卿大夫治士庶人。貴以臨賤,賤以承貴。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,根本之制支葉,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衞心腹,支葉之庇本根,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。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。
文王序易,以乾、坤為首。孔子繫之曰: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。」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。春秋抑諸侯,尊王室,王人雖微,序於諸侯之上,以是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。非有桀、紂之暴,湯、武之仁,人歸之,天命之,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。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,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,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,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。故曰禮莫大於分也。
夫禮,辨貴賤,序親疏,裁羣物,制庶事,非名不著,非器不形。名以命之,器以別之,然後上下粲然有倫,此禮之大經也。名器旣亡,則禮安得獨在哉!昔仲叔于奚有功於衞,辭邑而請繁纓,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。惟名與器,不可以假人,君之所司也;政亡則國家從之。衞君待孔子而為政,孔子欲先正名,以為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。夫繁纓,小物也,而孔子惜之;正名,細務也,而孔子先之:誠以名器旣亂則上下無以相保故也。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,聖人之慮遠,故能謹其微而治之,衆人之識近,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;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,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。易曰:「履霜堅冰至,」書曰:「一日二日萬幾,」謂此類也。故曰分莫大於名也。
嗚呼!幽、厲失德,周道日衰,綱紀散壞,下陵上替,諸侯專征,大夫擅政,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,然文、武之祀猶緜緜相屬者,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。何以言之?昔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,請隧於襄王,襄王不許,曰:「王章也。未有代德而有二王,亦叔父之所惡也。不然,叔父有地而隧,又何請焉!」文公於是懼而不敢違。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、滕,以周之民則不衆於邾、莒,然歷數百年,宗主天下,雖以晉、楚、齊、秦之強不敢加者,何哉?徒以名分尚存故也。至於季氏之於魯,田常之於齊,白公之於楚,智伯之於晉,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,然而卒不敢者,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,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。今晉大夫暴蔑其君,剖分晉國,天子旣不能討,又寵秩之,使列於諸侯,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幷棄之也。先王之禮於斯盡矣。
或者以為當是之時,周室微弱,三晉強盛,雖欲勿許,其可得乎!是大不然。夫三晉雖強,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,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。不請於天子而自立,則為悖逆之臣,天下苟有桓、文之君,必奉禮義而征之。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,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,誰得而討之!故三晉之列於諸侯,非三晉之壞禮,乃天子自壞之也。
嗚呼!君臣之禮旣壞矣,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,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,社稷無不泯絕,生民之類糜滅幾盡,豈不哀哉!
  
威烈王二十三年,周朝發生了一件大事,就是封賜了韓、趙、魏三家的家主為諸侯。而這三家之所以能為諸侯的原因,是因為他們滅了智家,瓜分了晉國(原本的諸侯)土地。這樣的理由成為諸侯,是不是有點荒謬?所以司馬光就以這一件中央政府的荒謬做法,作為資治通鑑的開始,而且在這件事的下面,寫了一篇很長的評語,重點就是︰君主,你別破壞規矩!
如果就以封賜的事來說,周威烈王是做得有點考慮欠周,但周威烈王既堪諡稱為威烈,基本上還算得上是個好皇帝,應該不是一個糊塗之人,怎麼會做這麼糊塗的事呢?
先說韓、趙、魏滅了智家一事。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?西元前453年。當時晉國被四大家族控制著,就是智、韓、趙、魏,晉國真正的諸侯,只是沒有權力,沒有立場的掛名國君。四大家族,又以智家最強,其餘三家只有乖乖聽話的份。西元前453年,三家聯手打敗了智家,分了智家的土地,成了晉國的實權者。這件事發生時,中央政府的君主是周威烈王的公公,周貞定王,所以和威烈王無關。
西元前434年,原晉國國君晉哀公死了,晉幽公繼位。韓趙魏三家進一步把晉國其它的土地也吞併了,只剩下兩個小小的地方︰絳、曲沃,留給晉幽公。從此,三家與晉國並列,所以通稱為三晉。這件事,周威烈王也一樣管不著,因為當時國君是他父親,他還沒上位。
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,原本瓜分晉國的三家家主都已相繼去世,在位的,都是他們的後人,而此時,距三家分智家的事件已相去50年之久,三家獨立也已31年。一個政權獨立運作30年,是個什麼概念?算是進入了穩定成熟期,已是一個不能輕易動搖的地位了。30年來,沒有人去質疑它們的合法性,沒有人挑戰它,也可以說,大家默認了。更進一步說,這30至50年間,周威烈王的兩位先人都沒有採取什麼行動,身為子孫輩的周威烈王,自然更不能,也更不會有意見了。
再說,周當時是個什麼環境?到周威烈王這一代,實際上只剩下一個城而已。偌大一片中原土地,在幾百年間,全分出去了。不說其它大國,就是當時韓、趙、魏的領地範圍,都比周大許多。周剩下的,就是一個虛名,一個叫做中央政府的虛名。沒有人會在意這個徒有虛名的中央政府的政令,因為大家手上都掌握住實質的地方政權、軍權、土地和糧食。
為什麼周威烈王即位二十三年後,才正式承認韓趙魏?歷史上沒有記錄,但看看東周的地圖,可以想像的到。一、東周那一個小小的土地,就在韓魏之間;二、東周的西邊是秦,秦在日益強盛;三,在南邊還有一個更大的楚國在虎視眈眈。這個只有虛名的中央政府需要什麼?一、保護,二、多一個朋友好過多一個敵人。而最不需要成本的作法,就是給這三個強搶來的政權一個名號——諸侯。我承認你,向你示好,我有難了,你總得幫幫我吧?這就是最直接的想法。況且,這個政權已超過30年了,有沒有這個名號,都無改於它存在的事實。所以,在滅亡與虛名之間,周威烈王只能選擇了拉攏三晉,保護自己的策略。
若易地而處,我們是不是也會做這樣的思考?對周威烈王而言,這也許是一個無可奈何之舉,畢竟,保留周室命脈、能活著,是最重要的。
結果,這一承認,卻造成了一個無法挽回的局面︰錯的,也可以變對的,只要你勢力夠大!從此,一切原本只敢想,不敢做的事,全都出現了,滅國、滅君、滅族……,變成光明正大的事。
我們用現代的話,看司馬光寫的評語︰
一、一個組織、政體,靠的是什麼?體系制度,古稱為禮。制度講求各人站在自己的崗位(古稱為名)上,做自己的本份(古稱為分),守著自己的分寸,就是規矩(古稱綱紀)。如果人人守崗位,就能長治久安。確保規矩被遵守,就是領導者的責任。
二、當初周幽王、周厲王,雖是暴君,各諸侯已專政,行政制度很多也已被破壞,但周朝還能繼續維持了幾百年。就是後來晉、楚、齊、秦日益坐大,季氏、田常、白公、智伯等人在各地專權,始終不敢放肆,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,更不是因為他們可憐這些上司,而是他們怕!怕自己破壞了最後的名份、規矩,惹來天下人按制度規矩來給予他討伐治罪,他們不願負此罵名,再怎麼說他們是理虧的一方。所以當時即使周室再衰微,但講話還是有一定的份量,就因為周天子這個立場,還是被公認的。只要一天這個制度沒有被破壞,大家就還得守著這一道規矩。
三、到了周威烈王封了三家為諸侯,就等於說︰沒關係,你們這些下屬,只要你們夠強大,你們可以取代你們的上司,我也承認你們。這等於說︰既然你周天子承認下屬能取代上司,那麼,我們諸侯也可以取代了你天子之位!而且,既然取代上司是可以的,我們平輩取代當然更沒問題!所以從此天下征戰不斷,因為這是間接被允許的!
四、其實,三晉雖強,強不過天下公理,強不過規矩制度。如果一開始,周貞定王、周威烈王等就按規矩制度處理三家分晉這件事,就沒有了後來韓趙魏強大至周必須委曲至承認這事。如果一開始周威烈王就看清楚規矩制度的力量,他就不會怕,就不會懼於秦楚之強,更不必向韓趙魏服軟。所以,司馬光的結語是︰非三晉破壞了這個制度,是天子你自己破壞的。
資治通鑑是寫給皇帝看的歷史教科書,教的就是一件事︰你怎麼當個領導,哪些事,是你不能犯的。而歷史教訓的第一條,就是︰你別自己破壞規矩!
自古以來,多少團體組織的分崩離析,追根究底,就是因為規矩制度不被遵守。而往往破壞制度的人,就是最上位者,因為在下位者,沒有這個能耐破壞制度,即使真的破壞了,也有一個上位者可以糾正他。可是,當一個上位者破壞制度,誰能夠去糾正?沒有!有更嚴重的,是上位者破壞制度,正好是下位者最好的庇護。你上位者都開了先例,我們只不過是循例辦事而已,有何不可?當領導者,能不謹慎嗎?你能隨便破例嗎?
原文︰
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,禮莫大於分,分莫大於名。何謂禮?紀綱是也。何謂分?君、臣是也。何謂名?公、侯、卿、大夫是也。
夫以四海之廣,兆民之衆,受制於一人,雖有絕倫之力,高世之智,莫不奔走而服役者,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!是故天子統三公,三公率諸侯,諸侯制卿大夫,卿大夫治士庶人。貴以臨賤,賤以承貴。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,根本之制支葉,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衞心腹,支葉之庇本根,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。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。
文王序易,以乾、坤為首。孔子繫之曰: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。」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。春秋抑諸侯,尊王室,王人雖微,序於諸侯之上,以是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。非有桀、紂之暴,湯、武之仁,人歸之,天命之,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。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,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,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,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。故曰禮莫大於分也。
夫禮,辨貴賤,序親疏,裁羣物,制庶事,非名不著,非器不形。名以命之,器以別之,然後上下粲然有倫,此禮之大經也。名器旣亡,則禮安得獨在哉!昔仲叔于奚有功於衞,辭邑而請繁纓,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。惟名與器,不可以假人,君之所司也;政亡則國家從之。衞君待孔子而為政,孔子欲先正名,以為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。夫繁纓,小物也,而孔子惜之;正名,細務也,而孔子先之:誠以名器旣亂則上下無以相保故也。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,聖人之慮遠,故能謹其微而治之,衆人之識近,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;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,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。易曰:「履霜堅冰至,」書曰:「一日二日萬幾,」謂此類也。故曰分莫大於名也。
嗚呼!幽、厲失德,周道日衰,綱紀散壞,下陵上替,諸侯專征,大夫擅政,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,然文、武之祀猶緜緜相屬者,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。何以言之?昔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,請隧於襄王,襄王不許,曰:「王章也。未有代德而有二王,亦叔父之所惡也。不然,叔父有地而隧,又何請焉!」文公於是懼而不敢違。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、滕,以周之民則不衆於邾、莒,然歷數百年,宗主天下,雖以晉、楚、齊、秦之強不敢加者,何哉?徒以名分尚存故也。至於季氏之於魯,田常之於齊,白公之於楚,智伯之於晉,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,然而卒不敢者,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,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。今晉大夫暴蔑其君,剖分晉國,天子旣不能討,又寵秩之,使列於諸侯,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幷棄之也。先王之禮於斯盡矣。
或者以為當是之時,周室微弱,三晉強盛,雖欲勿許,其可得乎!是大不然。夫三晉雖強,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,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。不請於天子而自立,則為悖逆之臣,天下苟有桓、文之君,必奉禮義而征之。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,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,誰得而討之!故三晉之列於諸侯,非三晉之壞禮,乃天子自壞之也。
嗚呼!君臣之禮旣壞矣,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,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,社稷無不泯絕,生民之類糜滅幾盡,豈不哀哉!
2017-11-09
聖人面對己過
  聖人是人,只要是人,就會犯錯,亦會有思慮不周之處。
聖人之異於常人之者,在於聖人面對錯誤的態度,亦在於面對提醒自己錯誤者的態度。
孔子謂顏回有不二過之德,孟子說子路有聞過則喜之量。中庸亦載舜有好察邇言之嘉行。由此可知聖賢皆樂於知自身之過,而善改之。
就如孔子之聖德,亦有武城割雞焉用牛刀之失言,亦有於衛國見南子之行。於武城,子游直言其孔子失言之誤,而孔子坦承其非而不諱。於見南子之行,子路不悅,孔子亦當下表白其心,而立天厭之天厭之之矢言。子游、子路是誰?孔子弟子。因子游之糾正、子路之不悅,孔子就當下坦然表白,此聖人之坦誠如是。
至於當孔子有道其不行,不如乘桴浮于海之時,願跟從在側者,是子路之言。何以是子路而非至愛弟子顏回?乃因子路能直言孔子之非,敢於與孔子諍言。而顏回,縱孔子與其言終日,亦不違如愚,故孔子有顏回非助我者也之嘆。由此可見,聖人愛知其過,對於能言其過者,更愛之。
乃至後世,唐太宗有魏徵之敢於諫言,方有大唐之盛世。然能如唐太宗者,悠悠千年,能有幾人?縱有唐太宗之賢明,亦幾欲殺魏徵而後快。是以自古忠正敢諫之官,多死於帝皇之手,皆因在上位者,不能善訥良言,不能坦承其過而已。故孔子一再言曰︰君子反求諸己。所以者何?只因君子之過,如日月之蝕,人皆見之。而上位者,一言一行,何逃於眾目之睽睽?欲文過飾非,可乎?是以大學有︰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,人之視己,如見其肺肝然之警語,不亦字字千金乎?
聖人之異於常人之者,在於聖人面對錯誤的態度,亦在於面對提醒自己錯誤者的態度。
孔子謂顏回有不二過之德,孟子說子路有聞過則喜之量。中庸亦載舜有好察邇言之嘉行。由此可知聖賢皆樂於知自身之過,而善改之。
就如孔子之聖德,亦有武城割雞焉用牛刀之失言,亦有於衛國見南子之行。於武城,子游直言其孔子失言之誤,而孔子坦承其非而不諱。於見南子之行,子路不悅,孔子亦當下表白其心,而立天厭之天厭之之矢言。子游、子路是誰?孔子弟子。因子游之糾正、子路之不悅,孔子就當下坦然表白,此聖人之坦誠如是。
至於當孔子有道其不行,不如乘桴浮于海之時,願跟從在側者,是子路之言。何以是子路而非至愛弟子顏回?乃因子路能直言孔子之非,敢於與孔子諍言。而顏回,縱孔子與其言終日,亦不違如愚,故孔子有顏回非助我者也之嘆。由此可見,聖人愛知其過,對於能言其過者,更愛之。
乃至後世,唐太宗有魏徵之敢於諫言,方有大唐之盛世。然能如唐太宗者,悠悠千年,能有幾人?縱有唐太宗之賢明,亦幾欲殺魏徵而後快。是以自古忠正敢諫之官,多死於帝皇之手,皆因在上位者,不能善訥良言,不能坦承其過而已。故孔子一再言曰︰君子反求諸己。所以者何?只因君子之過,如日月之蝕,人皆見之。而上位者,一言一行,何逃於眾目之睽睽?欲文過飾非,可乎?是以大學有︰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,人之視己,如見其肺肝然之警語,不亦字字千金乎?
2017-11-07
歷史的真相
  事實可以更改,歷史可以扭曲。
當歲月沖刷過生命淺灘上的足跡時,只有天知道,曾經有哪些人在這片土地上,淌血流汗灑淚。
如果當年,周公、王莽都活得短命些,歷史上對他們的評價,將會如何著墨?
有些舞台,是留給成功者的;有些榮耀,是留給現時者的,這就是歷史的現實,因為,歷史本來就是由成功者編寫的。
就連受盡委屈,忍辱負重的司馬遷;志氣高遠、心繫蒼生的司馬光,亦無法逃離此現實,何況其它凡俗之人?只可憐了未來人,還在評說、傳誦這些不實的真實。
當歲月沖刷過生命淺灘上的足跡時,只有天知道,曾經有哪些人在這片土地上,淌血流汗灑淚。
如果當年,周公、王莽都活得短命些,歷史上對他們的評價,將會如何著墨?
有些舞台,是留給成功者的;有些榮耀,是留給現時者的,這就是歷史的現實,因為,歷史本來就是由成功者編寫的。
就連受盡委屈,忍辱負重的司馬遷;志氣高遠、心繫蒼生的司馬光,亦無法逃離此現實,何況其它凡俗之人?只可憐了未來人,還在評說、傳誦這些不實的真實。
螳臂擋車的堅持
  孔子一生尊行王道理想,希望能復文武成王德業於世,卻始終抵擋不住現實的力量。
在自己祖國,對魯君陳述君君臣臣之禮,唯獲認可,卻不獲推行,最終抵不住齊國美女駿馬的誘惑,讓孔子只得遠走他鄉,希望在異地能有推行正道之明君,當時心中失望可想而知。去魯適衛,受衛國國君厚待,最終卻無視孔子的王道正理,而偏要問陣,令偉大的聖人再次踏上出走之路,當時心中又是何等悲涼。魯衛皆是聖人之後,離周不遠,尚已如此,其餘何足論矣!是以,周遊列國,受伐檀削跡之辱,難道孔子當真不知其道不行矣夫?長沮的直言︰滔滔天下皆是也,而誰以易之?已明白告訴孔子,這就是現實,這就是人心,你就別再堅持了。但孔子仍堅持的踏上孤獨之旅。雖身邊從者七十二賢,真正又有幾人了解孔子的堅持是為了什麼。所以,只能無奈的說一聲︰知我者,其唯天乎!其寂寞可知。
孟子繼孔子之後,其世之亂更甚於孔子,前已有孔子之不得志為例,後有列子、告子、墨子、楊朱雜說紛起,仍振臂長呼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當今之世,舍我其誰!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心益堅。難道是孟子愚鈍,不通世事人情乎?只是心中仍有一份堅持的信念︰我必宣揚正道,扭轉頹風歪理!
在自己祖國,對魯君陳述君君臣臣之禮,唯獲認可,卻不獲推行,最終抵不住齊國美女駿馬的誘惑,讓孔子只得遠走他鄉,希望在異地能有推行正道之明君,當時心中失望可想而知。去魯適衛,受衛國國君厚待,最終卻無視孔子的王道正理,而偏要問陣,令偉大的聖人再次踏上出走之路,當時心中又是何等悲涼。魯衛皆是聖人之後,離周不遠,尚已如此,其餘何足論矣!是以,周遊列國,受伐檀削跡之辱,難道孔子當真不知其道不行矣夫?長沮的直言︰滔滔天下皆是也,而誰以易之?已明白告訴孔子,這就是現實,這就是人心,你就別再堅持了。但孔子仍堅持的踏上孤獨之旅。雖身邊從者七十二賢,真正又有幾人了解孔子的堅持是為了什麼。所以,只能無奈的說一聲︰知我者,其唯天乎!其寂寞可知。
孟子繼孔子之後,其世之亂更甚於孔子,前已有孔子之不得志為例,後有列子、告子、墨子、楊朱雜說紛起,仍振臂長呼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當今之世,舍我其誰!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心益堅。難道是孟子愚鈍,不通世事人情乎?只是心中仍有一份堅持的信念︰我必宣揚正道,扭轉頹風歪理!
訂閱:
意見 (Atom)
誰當繼承人——趙簡子的選擇
同樣是繼承人的問題,晉國趙家的處理方式就和智家有所不同。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可以考慮立為繼承人,大兒子伯魯,和小兒子無恤。應該說,兩人的條件都不相上下,所以趙簡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。經過幾番思量,終於趙簡子做了一個決定︰考驗,誰通過考驗就選誰。 趙簡子把兩個兒子找來,...
- 
孔子一生尊行王道理想,希望能復文武成王德業於世,卻始終抵擋不住現實的力量。 在自己祖國,對魯君陳述君君臣臣之禮,唯獲認可,卻不獲推行,最終抵不住齊國美女駿馬的誘惑,讓孔子只得遠走他鄉,希望在異地能有推行正道之明君,當時心中失望可想而知。去魯適衛,受衛國國君厚待,最終卻無視...
- 
司馬光寫資治通鑑,始於周朝威烈王二十三年(西元前403年),終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(西元959年)。結束部份,因再往下寫就會牽涉及本朝始祖宋太祖,是非得失不好評說,只好寫到世宗顯德六年,這可以理解。然何以始於威烈王二十三年? 威烈王二十三年,周朝發生了一件大事,就是封賜了...
- 
事實可以更改,歷史可以扭曲。 當歲月沖刷過生命淺灘上的足跡時,只有天知道,曾經有哪些人在這片土地上,淌血流汗灑淚。 如果當年,周公、王莽都活得短命些,歷史上對他們的評價,將會如何著墨? 有些舞台,是留給成功者的;有些榮耀,是留給現時者的,這就是歷史的現實,因...
